在陈望道先生看来,“唯教育事业是万古长青的”。自一师任教起,他便志在教育强国,为培育栋梁之才倾注心血;建国之后,他担任复旦大学校长25年,陈望道对学校的行政教育制度做了一系列的改革,为校园建设,规划呕心沥血,深受复旦师生爱戴,使复旦大学迅速崛起成为我国知名高等学府,推动了中国高教事业快速发展。对党的教育事业无限忠诚、无私奉献,是陈望道先生博大情怀的真实写照。
卿云烂兮。乣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素有“江南第一学府”之称的复旦大学,创立于1905年,是中国人最早自主创办的高等学府之一,100多年来复旦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眼前这扇校门就是上世纪60年代由陈望道资助建起的复旦大学校门。校园里,这尊铜像表达了人们对陈望道的无限敬意和深深思念。
原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陈望道的学生陈光磊
60年校庆的时候,改造一个校门,经济上有一些问题,教育部造价2万多元,只能拨1万元,望道先生就把自己的稿费拿出来,捐资修建了这个校门,作为一个革新者,金钱是一个试金石,价值观是反对人格的金钱化。
建国后,中央曾经想安排其它工作给陈望道,征求意见时,他明确表示希望留在复旦继续从事教育工作。 1952年9月,毛泽东亲自任命陈望道为复旦大学校长,陈望道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复旦大学的首任校长。陈望道担任校长不久,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有关部门准备停办复旦新闻系。陈望道得知后,两次上北京,先找教育部,后又去找周恩来总理。总理请示毛泽东主席,毛泽东主席说:“既然陈望道要办,就让他办。”这样,复旦新闻系才得以保留下来,成了全国新闻院系中历史最悠久、唯一薪火不断的院系。
此时正逢新中国对全国的高等学校院系进行大规模地调整、布局,调整后的复旦大学并进了华东地区15所大专院校的有关文理系科,也并进了众多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学者和科学家。面对千头万绪,陈望道海纳百川。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陈望道努力将来自四面八方的师生凝聚在一起,共同建设崭新的复旦大学。他明确了新复旦的教学方针和教学任务,明确提出“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改革”,全面推行以教研组为主体的集体教学制度;强调真正的科学研究必须是创造性的,并提议校庆之日举办科学研讨会,并使之成为复旦大学的一个传统。 “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待人以约、人乐为善在陈望道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陈光磊教授曾告诉我们一件事,当年他报考了陈望道的研究生后就后悔了,因为之前他曾发表过一篇驳斥望道先生学术观点的文章,听说陈望道还在公开场合专门提到过此事,然而让他意外的是,陈望道非但没有因此介怀,还录取他为自己的第一个研究生。
身为校长的陈望道在治校过程中始终把关心人、爱护人放在第一位。在复旦,他既做过惊天动地的大事,也关心鸡毛蒜皮的小事,细微到亲自安排新入学学生的宿舍,细微到特意交代后勤部门调亮学生宿舍、图书馆、教室里的灯光,以便让学生看书“不吃力”。至今,复旦大学还流传着他请贾植芳教授“帮助花钱”的故事
陈望道把自己的人文关怀和精神,融进了这所学校,他的威望和号召力,不单单是由他的资历深而来,更多的是来自他独特的人格魅力。他病危弥留之际,关心的不是个人:“我个人没有任何要求,只是希望把复旦的户口划归市区,使周边的环境能够加以改善。我一生教书,别无财产,只是爱好读书,唯有数千图书,愿意全部捐献给学校图书馆。”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牵挂的依然是学校。
同期声:原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陈望道的学生陈光磊
望道先生你是既敬仰他,又可以亲近他,他勇于担当敢于创新勤于学问诚于教育是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他的人格魅力精神力量感召着我们复旦人值得我们后辈好好学习。
作为学者的陈望道,是文化学术界的一位多面手。他用自己的学术实践追求“大道”,一生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达60年,涉猎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广泛领域,明天,请继续收看“信仰的味道”第七篇:学术多面手古今中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