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视觉>义乌传奇 正文

致即将消逝的画面——老街上的街头理发

发布时间: 2015-08-31 09:39:32 来源: 中国义乌网 作者: 楼雅琪 朱宇婷

街头理发师的工作环境很简单
 

  中国义乌网8月19日讯(记者 楼雅琪 朱宇婷)在义乌,有这么一条老街,名曰桥东街,街不长,百余米。路边栽有数棵大树,葱葱郁郁。年复一年,依旧葱绿。

  老街上,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遵循着大自然最古老的作息法则。一辆小三轮,一面镜子,一个脸盆,一块毛巾再加上几把剃头刀和手机里熟悉的广场舞神曲,组成了他们生活的全部。

简单的理发工具是街头理发师赖以生存的工具

  鲁迅曾云:这世上本没有路,走得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老街也是这样。老街原本只是老街,随着第一个街头理发师的驻扎,慢慢地第二个,第三个甚至第四、第五个理发手艺人的到来,老街也就成了街头理发的手艺街。最近的一位是半年前来的。而第一位老前辈则是2002年就来到这儿。

  张师傅——老街的元老级人物

张师傅喜欢在为客人理发的同时,主动和客人聊天

  张师傅是这条街上“元老级”的人物。最早就是他来到桥东街,摆起了简易的理发店。说是理发店,其实又不全是,一张小桌,几把小凳,几把剃头的工具,再加上一面镜子,就这么开始了他的手艺之路。

  “2002年来的,在这里已经做了十多年了。”张师傅笑称自己当时年纪小,不愿意受打工的限制,加上自己从20多岁开始学剪头发,既然有这一门手艺,就想着自己做老板,就找了这条街来这里做起了理发师。

  都说理发师是一个能听到人心里话的职业。每天,张师傅在为客人理发的同时,主动和客人聊天,打发他们在理发时候的无聊时光。因为这,来找张师傅理发的客人也就越来越多。 “我是江西人,但是现在我全家都住在这附近,儿子在义乌办厂,我又不想闲着,只要不下雨,我就出来帮客人理理发,这附近客流量多,还能认识很多朋友,平常日子里空了还能和他们聊聊天,也挺好的。”

剃头刀上面的头发见证了老街理发师的理发生涯

   老夏——重拾技能 坚持做“手艺人”

老夏不工作的时候笑嘻嘻的,像个弥勒佛

  夏自愿,是跟风做街头剪头其中的一位,他来这条老街的时候,已经有两位街头剪头发的师傅在这里驻扎了,而这一驻扎就是6年的光阴。经常来剪头发的顾客,都亲切地称他为“老夏,老夏”。

  老夏,今年65了,一手一个扇子,不工作的时候一脸笑嘻嘻,像个弥勒佛。

  老夏的理发手艺是祖传的,他的爷爷、父亲都是个中能手,一直被远亲近邻称赞。老夏继承父业,9岁学理发,12岁出师。10来年前,他来到义乌,他决定另起炉灶,他在拉链厂做过工人,在福田市场做过看车员,在公园里拔过草,最后的最后,他还是选择重拾手艺,到老街去做一个“手艺人”。

  “以前的时候,我们都被称为老师傅。现在我们做得也是老客的生意,你别看这只是一个剃头刀,但真正控制它的是手,一不小就容易把肉刮破。我们那个时候手艺要学满三年才能出师。出师的时候,师傅会将你要用的工具,一个担子、几样剃头的工具作为出师礼送给你。”老夏说起理发,就收起了笑容,一眼的严肃。

  “我们剃头便宜,剃个头才8元,若单单剃个胡子只要4元,上了年纪的男男女女都会来我们这里理头,通常是中午和下午下班的时候人数最多。多的时候能赚百来块,少的时候就十几块。够养活就行。”老夏表示。

  街头理发到底可行不可行?

很多市民已经习惯了街头理发

  在创建文明城市的今天,街头理发是否会影响城市的市容市貌呢?中国义乌网记者带着疑问,随机采访了几位市民。

  “我小的时候也是找街头理发师剪的,觉得特别有亲切感。影响市容市貌,我觉得应该不会,他们没有什么噪音,占地又小,再加上每天都有环卫工人打扫,其实影响不大。”正在剪头的黄先生表示。

  “他们剪得好,价格又便宜,其实大大方便了我们。我们这里很多人都是他们剪的。”在公园里休息的邵女士告诉记者。

  义乌综合行政执法局江东大队一工作人员表示,这种属于擅设摊点。对于这种便民服务的摊点,基本是以跟踪监管为主。根据社区反馈的意见,前期已经进行了劝导整治,下一步执法局将会配合社区进行进一步整治。

  但是记者觉得这种老街印象是义乌最真实、最平凡的市民生活,一座城市要有它的有序管理,也要让人有归属感和乡情。不要让我们的记忆都只能留存在印象中。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编辑: 毛旭倩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网络安全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义乌广阔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