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视觉>义乌传奇 正文

义乌梦想斫琴师何军华:钟情的不是琴 是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 2015-07-18 09:57:53 来源: 中国义乌网 作者: 毛旭倩 何冬圆

斫琴师何军华

斫琴师何军华的工作室

  中国义乌网7月17日讯(记者毛旭倩 何冬圆) 在后宅街道下金村西面一处田野上,安静坐落着两间青瓦白墙的民房,右侧紧挨着一间青砖搭起约二十多平的小屋,褪白的木门上,苍劲有力地写着“斫琴坊”三个大字,旁注“大音希声”,轻推开门,便是斫琴师何军华的工作室了。三十五岁的何师傅已经在这儿工作生活了三年,房子后面有一块菜畦,种着各种常见的瓜果蔬菜,房前有一颗大树,之间凉晒着衣服和被褥。

  走进工作室,光线较暗,最先感受到的便是遮掩不住的杉木香味,而后能看到泥墙上齐整地悬挂着几张古琴,素然细腻,宛如一方方墨锭,墙边倚靠一些未上漆的琴板,传统的斫琴工具应数尽有。

  当被要求弹完一曲之后,何师傅讪讪一笑,“以前学的,现在家里比较忙,特别是生宝宝以后,荒废了一段时间,没有恢复起来。不过,现在弹有感觉一些,领会更深,但是从表演上说可能还赶不上以前咯。”

斫琴师何军华 给琴取名“暮啸寒山”。

  一见钟情的不是琴,是传统文化

  出生于重庆乡村的何军华,早早地离开了故土,二十出头才接触到琴。据他回忆,在学校里就很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绘画、书法、雕刻、昆曲、诗词都是他的爱好。缘因昆曲里有古琴,诗词里面也有古琴配乐,于是就这样,何师傅慢慢地接触到了古琴。

  “我一见钟情的不是琴,是传统文化。光喜欢琴,喜欢琴的调调,却不喜欢传统文化的话,是不会太长久的。我对传统文化越来越了解、越来越喜欢,我对琴的感情才越来越深,直到慢慢地爱上。”

  六七年前,何师傅还在苏州工艺美院学习。“嘉兴待了两年,一个人,还没结婚,安静、认真、吃力。现在义乌快三年了,结婚后分心了一点。”

  何师傅告诉我们,做琴从选材,到定样板、造型,再到挖腹槽装配件,都很考究。比如腹槽的形状(琴体中间的空洞),它会影响空气的震动,从而影响琴所发出的音量大小。做一把琴,需要一年之久,琴材需要百年以上,年久才不易变形。做琴也讲究应季,梅雨、秋冬适合做木皮,春天适合裹布。如此一年有余,方得一琴。

  循着这种传统工艺,何军华已经做了两百多张琴。他说,这不是一个小数目,并非所有的琴都能做出来的,有的做到中途就不做了,做琴的损耗相当大,浪费的精力也很大,这背后是一个更为漫长的过程,但是需要这个过程。

  圆荷泻露、暮啸寒山,这些都是何师傅给琴取的名字:“好的琴我会取名,经典的东西从它身边走过千百次、看它千百次不会生厌。而那些档次比较低、只是用感官去认识的东西,看一段时间,就会失去趣味。”

 [1] [2] [3] 下一页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编辑: 董良友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网络安全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义乌广阔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